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霸王别姬》:三个人的电影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霸王别姬》:三个人的电影   
A.Hitchcock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加入时间: 2005/08/14
文章: 354

海归分: 86245





文章标题: 《霸王别姬》:三个人的电影 (1503 reads)      时间: 2005-10-28 周五, 05:05   

作者:A.Hitchcock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2005,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各类有组织的纪念活动,各种专业评价、民间票选,自开春起,便如喜庆的祥云,飘飘荡荡,缤纷而至。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在内地、在香港、在海外,频频上榜,赞誉有加。至9月,张国荣先生的生日忌辰,香港还举办了一次《霸王别姬》艺术展,以示纪念。
《霸王别姬》可能是当今无论那个年龄层、无论何种知识背景的人都能认可的一部中国影片,所以它才获得了那么高的票选。
《霸王别姬》上映至今已十年余,相信每一个观影者,每一个喜爱这部影片的人,都有一个读解的旅程。我亦如此。

一一部电影三个人
《霸王别姬》的产出,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强强组合”,它的恢宏和缜密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在片尾的字幕中记录着一批叱咤影视文化界的名人。《霸王别姬》中的故事结构也沿用了最寻常的“三角”模式,程蝶衣的困惑,源自一个名叫菊仙的女人,挟着社会人生的喧嚣,横插进他“从一而终”的梦境里。片首在“领衔主演”一栏中,以精心安排的秩序,标出了三个名字:张国荣、巩俐、张丰毅。仅从演员的角度看,还有我们喜爱和赞叹的葛优。
然而,回溯观影的旅程,这部影片先后使我关注了三个人:陈凯歌、张国荣、李碧华。――三个真正与影片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名字,他们成为了这部影片深层的、最富活力的“三角”关联。
90年代初期我们是冲着陈凯歌的名字来期待这部影片的。在大陆的文化氛围中,那还是一个追逐“精英”的时代。刚刚过去的80年代创造了一个“知识精英”的神话,而影视界的精英们,更成为时代的“明星”。那时刻,缠绕着我自己的思维的还有一个理性化也极端化的观念:看电影就要看导演,这是高层次的对内涵的追求,(一种“文学化”的理解?)导演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如果去关注漂亮的演员,显然比较浮浅。简言之,电影好不好要看内涵,内涵深不深要看导演。(当然,纯粹形式的探索也是一种内涵。)而演员是次要的,唯有演技而已。
观影前我把这个念头传达给一位长者同行,她沉吟,然后摇头,给了我一个神秘的笑颜。
陈凯歌,“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黄土地》、《大阅兵》的矫人成就,鲜明的精英立场,厚重的文化反思,以及以他为核心的高手如云、群星灿烂的拍摄班底……这一切,吸引我们走进影院。
其实,《霸王别姬》对陈凯歌来说,是他第一部面向市场的影片――无论他当时是否乐意,有无自觉。这与我们走进影院的初衷构成一个有趣的错位。
但影片并没有向我们推销“市场”或展示“媚俗”,或者是我们身陷俗人市场而无从感知。我们所阅读的《霸王别姬》,一如既往地盖着导演沉思的印记,表达着陈凯歌在“电影作者”层面上的追求。它对中国文化、中国“文革”的反思,可与《黄土地》系列互为文本,而且它繁复、厚重、精致、美艳……
然后我们认识了张国荣。
为着陈凯歌去观赏《霸王别姬》,而张国荣的程蝶衣,成为一个期待之外的收获。
一个陌生的名字,一张俊美而高贵的面孔,一种比相貌更让人叹服的表演风格。原来他是香港人。
搜索既往观看国产影片的记忆,在《英雄儿女》中的王文清(田方饰演)身上我们见到过那种内在功力、人性的能量。但程蝶衣有更复杂的层次,在外形与肢体动作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一个绚烂与寂寞共在的程蝶衣。
张国荣的表演是不知不觉地潜入我们心中的。一开始甚至都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只是看着他的表演的时候,直觉地明白了:在世事纷扰、历史车轮、中国文化的重重雾障之下,这是一个关于“程蝶衣”的个人故事,以“虞姬”名义,颠覆了对“霸王别姬”的传统叙述。
我们为片中葛优的表演击掌喝彩,而程蝶衣在扮演虞姬的舞台上引来台下观众的喝彩。张国荣对程蝶衣的饰演不用喝彩,也无需眼泪,他令我们默然相对。
张国荣把蝶衣柔美、执著、刚烈又无奈的复杂性格表达得浑然一体,穿越舞台,穿越历史,也穿透了银幕――穿透了现实:香港演员?如此的风采,如此的造诣!
张国荣的表演调整着我那时观影的偏执或误区:电影本来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而我们的心里有多么期待,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演员!――他们使电影的“灵魂”成为“实在”。如同导演陈凯歌所评价的:“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而葛优说:他饰演的程蝶衣无人能够超越,无人能够替代。
林沛理将张国荣定位为“演员作者”,(林沛理:《他以痛苦体验真情演出》)这个概念指向艺术家的一种自觉,指向艺术人生的一个境界,――“程蝶衣”就是一个证明。张国荣以他一以贯之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在这部“陈凯歌电影”里盖上了自己的戳记。
究不知为何我在很晚之后才注意到影片剧本的原作者--李碧华,这有悖于我素来关注文字、关注内涵的惯性思路。
也许因为她是香港人。也许是因为陈凯歌巨大身影的遮蔽。陈凯歌对影片的掌控权力压抑了我们对小说文本作者的认知。
2001年5月花城出版社的《李碧华作品集》,才读到她的作品。
此前,以她小说的为脚本拍摄的多部影片,早已流行于市:《胭脂扣》、《青蛇》、《古今大战秦俑情》、《川岛芳子》……
她的小说写真情,更写背叛,写血性的女子和贫血的男人。写历史也写神话。古雅清韵,市井风流。七分华丽,三分血腥。云雨苍桑,梦死醉生。
小说版的《霸王别姬》,粗线条的文笔风格读起来很有一些“电影文学剧本”的味道,而其中腥红的血色,典雅的戏文古曲,对人性的犀利见识,却十分耐得回味。
就影片的字幕来看,李碧华不仅是《霸王别姬》的小说作者,还是电影的第一编剧。不难想象,电影改编的思路只能属于陈凯歌,但是这个奇女子,正因有了她关于“背叛”的故事,才有了陈凯歌与张国荣对于“迷恋”的反思。
“小说作者”李碧华,“电影作者”陈凯歌,“演员作者”张国荣。三个角度,三种“印记”。

二严肃与元素
见到《霸王别姬》之前,最记得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大阅兵》,若干年后才想起来去看他的《孩子王》。
电影《孩子王》问世之初,便在专业评论家那里获取了一致的赞赏,却在“戛纳”和票房遭遇了双重失败。陈凯歌在迷途中坚持,然后有了《霸王别姬》。《霸王别姬》给陈凯歌电影带来了一个新的“关键词”:元素。
“元素”是有语境的。元素就是流行。元素就是故事。元素就是作为文化符号的京剧。元素就是要好看。元素就是西方影坛的“东方”想象,元素就是大众欲望,就是票房。
新近展示的资料说道,陈凯歌曾经拒绝汤臣电影公司的邀约,“死活不愿拍这个京戏班子的故事”,他说:“我不会为了任何人改变我的风格。”而制片人徐枫则说:“没人要你改变风格。但你可以加上其他的元素,使电影更好看。” (“徐枫:人是会死的,电影是永存的”,《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8月26日,记者:孟静)
我想,所谓“其他的元素”,多数情况下指示着某类观影者所期待的“看点”,或指向“娱乐” 的层面,而这些元素无疑是可以缠绕严肃的。
其实,抛开具体的语境,“严肃”本身也是一类元素,比如“历史”,比如“民族”。
第五代电影导演们在80年代的艺术探索成就卓然,它与大陆的精英群体对本民族的文化反思同步,这种反思的严肃与深刻成为他们强大的创造力的精神渊源,也塑造了陈凯歌电影的基本品格。但导演毕竟不是学者。制作影片,不可能等同于著书立说。电影的“电影性”有着它自身的悖论和张力:艺术与娱乐,文化与商业,先锋与大众、实验与类型,而90年代大陆的电影事业发展,也已进入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情境: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这一切都必然要正面相对,并非“实验片”才是唯一的探索。
在90年代后期的“文化研究”中,北大教授,影视批评与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戴锦华,在文章中讨论了陈凯歌的“戛纳情结”,讨论了第五代导演在进入90年代时期经受文化挤压的困境,坚守立场的艰难,讨论了陈凯歌们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进程中,作为“第三世界艺术家”的文化宿命。她以鲜明的精英立场,将《霸王别姬》称为陈凯歌的“迷途中的驿站”。随着“戛纳情结”的完满达成,陈凯歌“因陷落而获救,因屈服而终得加冕”。她论证出《霸》片显示了以历史反思为使命的 “第五代文化英雄的沉沦与终结。”(戴锦华:《〈霸王别姬〉:历史的景片与镜中女》)
这个论题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或者说,《霸王别姬》(与戴锦华所同时阐述的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一起),代表着另一种探索: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陷落”中超拔,在“认同”中重构,是否可能?
在单纯观赏电影的人们看来,重要的是,《霸王别姬》开始讲故事。开始展现一个“讲故事”的陈凯歌。他在大“历史”中找到了个人,在大“文化”中凸显着人生。故事是具体的,可以承载多重意义。可以走出李碧华,成为陈凯歌。诚如戴锦华所言:“李碧华的原作并非一部‘多元决定’的、或曰超载的文本,它只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忠贞与背叛的故事:所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而陈凯歌作为一位 “电影作者”、一位个人色彩极浓的导演,已将一个相对单向化的文字文本,重写为一个可能承载多重意义的影像寓言:历史、民族、文化、命运、人性……最后他用简洁的文字,把这部缤纷异彩的影片的主题,归纳为:迷恋与背叛。只不知这份归纳,是指向一份哲理的启示,还是一种人性的言说?
我想它首先是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更为持重的是“迷恋”一端。它将种种元素、符号共铸为一个人生故事,消解着、也包容着种种意识形态的诉求和冲突,然后让我们沉入思索,享受美。
“严肃”与“元素”在“人性”的主题上携手结缘:李碧华冷眼向世俗,嘲讽了人性的“背叛”。而后陈凯歌添加上他的“迷恋”,让自我生存的境遇转化为一个寓言。最终有张国荣,人戏不分,直接进入程蝶衣的灵魂,用执著和幽怨的眼神,缱绻又决绝的手势,说尽了《霸王别姬》中的“背叛”和“迷恋”。
张国荣并且把陈凯歌的“迷恋”主题带到了戏外。他以沙哑、沉迷的声音翻唱了李宗盛、林忆莲的《当爱已成往事》。他用生命的一跃完成了现实中的程蝶衣。
是的,《霸王别姬》不但令人震奋,也同样令人唏嘘。
当“严肃”与“元素”结缘,《霸王别姬》便引发出了说不尽的话题,这些话题多方面地印证了它独特的魅力。

三性别解读
“同性恋情”或许是《霸王别姬》中最有意味的一个话题。
在李碧华那里,这一主题是十分直接的。可以看作她多部“男人背叛爱情”的作品中的一个变奏,抹上老中国京戏的浪漫华彩,呼应后现代强调差异性、正视同性恋的时代讯息,她将这一主题描绘得深情、华丽而前卫。小说“题记”曰:“漫漫岁月,茫茫人海,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泥足深陷的爱情。”而小说用情最深的一个细节是在结局处,在香港,小楼与蝶衣劫后重逢,垂垂老矣。一个老旧的公共澡堂,二人赤裸相向。蝶衣从小楼迂回的言辞中豁然发现对方原来一直都明白、都懂得他的感受,却从不顾惜,这令蝶衣彻底绝望,终于“姬别霸王”。
在《霸王别姬》拍摄之前,人人都认为张国荣是程蝶衣的不二人选,甚至有说李碧华是以他为蓝本塑造了程蝶衣。(柯志远:《星星卸妆》)这种期待当然并非指向张国荣的性倾向,而是欣赏他的外形气质和自我人格。但毋庸置疑的是,程蝶衣的形象给张国荣带来了一次艰难的挑战,也给后续的观影和批评带来无限的联想和多解的空间。
他长期地缄默,回避了这种期待。直到有一天,陈凯歌对他说:“在那个年代,在京剧艺术那样一种神秘而压抑的领域里,同性恋其实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可能。它的背景是沉重而且人文的,那是一种严肃、可以理解的感情;和现代放纵的同性恋,并不相同。”(《星星卸妆》)


作者:A.Hitchcock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影评】《霸王别姬》——人生无常(命运的捉弄)。接: [斜阳杂谈]观《大武... 海归茶馆 2011-9-13 周二, 17:44
音乐系列:《霸王别姬》 flash --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海归论坛 2003-10-11 周六, 09:01
发个《霸王别姬》 高山流水 2014-3-19 周三, 05:02
[原创][重看《霸王别姬》后有感之一]《霸王别姬》中的男人、女人——女人篇 海归茶馆 2007-6-25 周一, 00:00
说起冰糖葫芦,我想起《霸王别姬》来了 海归茶馆 2005-11-12 周六, 11:31
茜西:『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祝元宵节快乐! 高山流水 2019-2-19 周二, 22:52
徐彬卖不动的汤臣一品:中国豪宅与霸王别姬 海归主坛 2008-8-18 周一, 11:47
【中秋情】 京剧 霸王别姬:南梆子(附歌词) 海归茶馆 2004-9-26 周日, 05:2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A.Hitchcock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