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转帖] 李*qiang为改革传递了什么信号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 李*qiang为改革传递了什么信号   
crab
[博客]




头衔: 海归中校

头衔: 海归中校
声望: 学员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0
文章: 892

海归分: 49130





文章标题: [转帖] 李*qiang为改革传递了什么信号 (2326 reads)      时间: 2013-9-16 周一, 04:18   

作者:crab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您的位置: 文学城首页 » 滚动新闻 » 李克强为改革传递了什么信号 令西方惊叹

文章来源: 多维 于 2013-09-15 09:47:3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4601 次)
2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国家又爱又恨。“中国崩溃论”、“中国危机论”从未间断,就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启动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后,在西方看来,“中国泡沫”的破灭已经难以避免。然而,就在日前,8月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出炉之后,这些声音戛然而止。多家国际投行已经毫不脸红地迅速改口,纷纷调升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期,西方媒体更多了赞叹之辞。事实证明了,中国并不“空”,也无法唱“空”。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复苏,西方世界会又一次对中国的认识有所改变。

但也必须认识到的是,在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新的利益格局必然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要维持未来经济的稳定增长,积极的改革必不可少,也必须依靠一种全新的经济学范式,需要探索新型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有人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认为可能是这种范式的代名词。在观察人士看来,中国已经进入这个“范式转移”过程当中,李克强未必就是那个完成变化过程的人,但以他的魄力和掌控力,相信他可能就是那个“点睛”之人。

  唱衰中国? 这次输得很惨!

  前两个月还在被众多国际机构齐声唱衰的中国,再次用事实作出了回击。近日,中国政府部门发布数据显示,8月中国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2%,远超外界5.5%的预期。贸易顺差达到285亿美元,是2008年以来最高的单月值;8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这是17个月以来的高位,高于上月9.7%的同比增幅;再鉴于零售销售、投资和出口都相当强劲,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告别低迷的上半年。多家国际媒体都用“复苏”这个词形容中国经济在这个夏天的表现。

  此外,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PPI(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6%。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8月温和的通胀数据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经济正在复苏的感觉。当通胀率降低辅以出口超过预期,中国经济不仅在8月找到了落脚点,也让外界对其下半年的表现充满乐观预期。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在今年夏天几乎亳发无伤,并且打消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这一表现给那些“看多”中国经济的人更多信心,证明那些认为亚洲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陷入阴郁的说法是“夸张”。

  很显然,中国这块金砖依旧货真价实,所以无论被泼上多少污水,只要稍加擦拭,马上又熠熠生辉。说到金砖成色,就不得不说到印度。原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一直就是西方主流传媒和智库们的宠儿,包括摩根士丹利、安永会计事务所等机构,都宣布过到2013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就将超过中国。《福布斯》的主要御用经济学家加里·希林(Gary Shilling)直到去年底,还在以“十大理由”鼓吹印度是比中国更好的(投资方向)选择。然而,正是这个一年多前还被大多数西方主流政经传媒和研究机构认为前景无限,能够很快赶超中国的国家,恐怕很快就需要被迫接受一场痛苦的调整了。

  近来多个财政年度中,印度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高位,而政府债务比例高达近90%,已经逼近了重债国的界线。而印度的贸易赤字更是令人绝望,独立60多年来只有两年出现过顺差,这几年更是急剧增加。2012-2013财年贸易逆差总额高达1,916亿美元,超过了当年GDP的10%。印度卢比的连续暴跌,几乎天天刷新历史最低纪录,股市债市一片惨绿,沦为全球重灾区之最,通胀却已经直奔二位数而去……内外共压下,最终会不会与1991年的那次危机一样,因为汇率失控而触发全面的危机?

  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即使没有爆发太大的危机,印度近十年相对的高速增长应该也会截止了。而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印度赶超中国”都将是想象而已。

  意识形态范式与中国经济奇迹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得到了世界友人的赞赏和支持,但西方国家诋毁、中伤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中国崩溃论”、“中国危机论”此起彼伏。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问题逐渐出现。特别是 2008年年底,中国启动了4万亿(1元人民币约合0.16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中国泡沫”的破灭已经难以避免,“股市溃跌”、“银行面临破产”、“硬着陆”等言论一时甚嚣尘上。

  但8月中国经济运行数据出炉之后,这些声音悄然而止。曾经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信心不足、政府债务风险加剧的丝丝寒意,不复存在。如今看来,中国增长率所谓的底部,GDP增长也在7.5%左右,这个速度能让世界上其他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感到无比羡慕。多家国际投行已经毫不脸红地迅速改口,纷纷调升了对中国的增长预期。而相信,随着之后中国经济的继续复苏,西方世界会又一次对中国的认识有所改变。

  当然,无须避言的是,由于有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的增长率达到了9.2%,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度的经济刺激的确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李克强也曾警告称,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但那些“唱空中国”者就此断言“必然出现危机”,也只能表明,他们无视降低速度是调整结构主动作出的,而这恰恰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事实上,从长期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完成“范式转移”:经过长期的量变积累,中国经济在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两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对中国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理论认识也在发生重大改变。

  从内部状况看,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前期的高速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必须认识到,支撑前期高速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正在丧失,诸如人口红利的终结,土地、劳动力和要素价格的上涨等等。另外,前期发展积累的问题也日益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健康成长,比如环境和社会巨大的代价、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局面长期存在、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等等。再从外部环境看,从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中国抓住机遇,以国际贸易和投资为两翼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实现了经济腾飞。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开始受限。而从理论认识看,危机后学术界对经济体系、国际经贸、经济政策等均进行了反思。在对市场自身有效性、稳定性和公正性的质疑声中,学术界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指导的政策实践的反思不断加深。在中国,对经济发展目的和手段的再认识也有所深化。

  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中共领导层平稳过渡为积极的变革提供了条件,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范式转移”呢?199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决策为其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200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市场化改革在某些领域有所推进,但在另一些领域却无功而返;与此同时,在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新的利益格局也开始阻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面对宏观、微观层面,经济、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要维持未来经济的稳定增长,积极的改革必不可少。正如李克强所说:“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

  李克强为范式转移点睛

  中国回来了,尽管目前看尚不是一个强劲的复苏,但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是,已经触底反弹。但“中国经济走上通向稳定的道路了吗?”李克强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回应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猜想。他说,“我的回答是,我们的经济将会保持持续而健康的增长,中国将坚持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每一场经济危机的终结,都离不开经济学信条的革新。终结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离不开凯恩斯主义;摆脱“滞胀”,离不开里根经济学;治好“英国病”,也离不开撒切尔主义。同样,中国经济要完成转型升级,也必须依靠一种全新的经济学范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在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今天,已没有什么现成的实例可以参照,而世界都在看着中国将交出怎样的新答卷,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新型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有人提出了“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认为可能是这种范式的代名词。

  在观察人士看来,中国已经走在这个“范式转移”的过程当中,李克强不是那个完成意识形态范式转变过程的人,但他可能是点睛的那个人。李克强认清了中国的改革仍需要渐进式地逐步推进,但需要给予民众信心。国情复杂,不允许使用“休克疗法”。所以,可以看到,“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要义是简政放权,统筹稳增长,推转型,促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政府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中长期问题,从频繁的宏观调控转向可预期的宏观管理,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释放民间活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作出这样的改变,需要这位主导者有极大的魄力。过去的政策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一遇到病症就要吃止疼药、打抗生素,对疼痛的容忍度较低。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而且长期使用西医政策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副作用,甚至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未来的政策思路类似于中医疗法,面对病痛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身体的免疫机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病痛,消除病根。从消极的一面讲,中医疗法见效速度慢,而且不一定能药到病除,但从积极的一面讲,相比西医疗法,中医疗法更有利于铲除病根,效果更持久。但彻底而大规模的调整,往往容易被世人诟病,因为“习惯”常态的大多数人对于“改变”都会有先天的抵抗性和质疑,而更重要的是,“改变”往往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其实,这就如撒切尔夫人当年的私有化改革,面临的政治压力很大,最终还是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拯救了撒切尔政府的民望。基于此,就不难理解中国的决策者为何一直在强调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推动改革了。

  9月是李克强执掌中国总理一职半年之期,已渐渐可以看到,李克强在处理问题时已尽显沉稳。他开放、细腻,掌握住方向。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来说, 8月30日,李克强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从李克强与专家们的对话,以及此前李克强再三阐述其城镇化发展理念的情况看,他非常清楚他正在走的是一条什么路。也即是,在推进渐进式的改革过程中,很明确“摸着石头过河”的对岸是什么。而在“过河”的过程中,和原先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又有所不同,如今对于河流各种情况的掌握比原先要详细得多,更有把握、更有方法“过河”。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李克强明白“信心”的重要性。他不仅对内向民众而且对外向全世界都传达了“信心”。今次,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人们期待了很久的信息——中国政府对经济改革有信心。不仅在国际媒体撰文,更是史无前例地在大会之前一天参加了企业家领导人座谈,并在座谈中再一次试图缓和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和改革遇阻的担忧。李克强在谈话中,一方面重申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也说到了一些真正让企业界关心的问题。他说,经济体制改革是“触动利益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国际经济论坛,面对一个国际企业家群体,李克强却似乎以一种“两会”记者会式的回答,谈到“用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并且还加上了“言必行、行必果”的承诺。两个月后,中共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上将确定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向。本次论坛上李克强释放出的经济信号,在两个月后是否能得到印证,将是本届政府经济政策能否“行必果”的一个缩影,拭目以待。

作者:crab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转帖]从物美改革看未来零售变局——北京华联李法崧独家解读 海归商务 2014-2-17 周一, 19:46
[转帖]ZT 闲话李敖和改革教 ——为李敖《我眼里的毛ZD》所作的按语 ... 海归主坛 2008-11-28 周五, 02:11
[转帖]任仲夷: 改革开放的先驱 海归茶馆 2009-1-27 周二, 13:13
[转帖]李健:2004年“国企改革大辩论”评述(二) 海归论坛 2006-9-18 周一, 20:20
[转帖]李健:2004年“国企改革大辩论”评述(一) 海归论坛 2006-9-18 周一, 20:17
[转帖]王沪宁:“文革”反思与政治体制改革 海归主坛 2014-6-06 周五, 02:06
[转帖]外媒:土地制度改革令中国一大群人迎来一夜暴富 海归商务 2013-11-28 周四, 20:50
[转帖] 国企改革新怪论二则 海归茶馆 2013-8-09 周五, 14:55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crab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QQ号码919484328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