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海归派"创业调查:“给老外打工 不如回国创业”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海归商务

#1: [转帖]"海归派"创业调查:“给老外打工 不如回国创业” (1913 reads) 作者: 雨林 文章时间: 2006-2-17 周五, 07:56
    —
作者:雨林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

"海归派"创业调查:“给老外打工 不如回国创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回国创业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的人生选择。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由于在地域、资源和政策方面的吸引力,每年都有近千名海外留学人员来到山东工作或以不同方式服务,"海归"创办企业也在全省遍地开花。

另一方面,要"引凤",先需"筑巢"。靠什么来吸引身负才学的归国留学人员?如何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创造财富?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政策环境、配套机制、资金支持,切实的帮助,温情的关照,这些都是"海归"在艰难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

"我为什么选择回国创业?"

山东日科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东日,博士毕业后留在日本工作过5年,但1995年时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在国外企业工作,是工资高,存折涨得快。但在那里,你永远是个客人,总是有种客居他乡的感觉。"他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在日本,到年底企业给优秀员工发红包,领奖的日本人上台表态时,都说"为振兴日本民族工业继续努力工作"之类的话。到他领奖时,他就不知该说什么好,这种别扭的感觉让他下定决心回国工作。

赵东日幽默地说:"在日本呆了10年,知识、技术、管理都学得差不多了,再呆下去也没什么好学的了。回国创业,是正确的选择。"由于有技术优势,他的企业生产的塑料改性助剂等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很有竞争力。

"是一个眼神让我选择了回国。"现在潍坊市招商局工作的刘莉莉告诉记者,2003年她在爱沙尼亚获得MBA学位后,准备去芬兰工作。当时正值"非典"时期,坐公共汽车时当地人看中国人的眼神里总有种回避和不信任,一种异乡人的感觉顿时改变了她的决定。

青岛市留学人员协会副会长、隔而固(青岛)减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在德国生活了13年,他认为,从情感上讲,多数留学生都是想回来的,就看国内有没有好的发展机会。一个中国人在国外,至多是个比较富裕的打工仔,几乎不可能成为公司决策者,也很难进入人家的主流社会。他说,回国后我的企业填补了国内减振行业的空白,今年订单可达5000万元,如果我留在德国企业,至多是个科研部部长。尹学军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开放,国内市场非常广阔,当前正是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大好时机。并且,很多国外的技术拿到国内都面对的是一块"处女地",创业成功的几率很大,这也正是留学生的优势所在。

"海归"创业"热浪汹涌"

近年来,中国政府依据"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和"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方针,完善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政策体系,建立了中国"绿卡"制度,加强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留学回国人员科研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来自人事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回国人数1.2万人,2002年回国人数1.8万人,2003年回国人数突破了2万人,预计200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历史新高。

在美国学习、工作10年之久的崔相民,2002年来到山东济宁留学生创业园,创建了惠康医药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抗癌新药开发。他告诉记者,比起大城市,在济宁这样的中等城市创业,当地政府更热情,政策更优惠,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连疏通下水道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用公司操心"。

山东省人事厅副厅长、山东省留学人员协会秘书长单宗杰介绍说,近几年,为加大吸引留学人员工作力度,山东省政府连续举办了"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等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活动。人事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山东第三届海外人才交流暨经贸项目洽谈会,于11月中旬在济南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8个国家的留学人员报名参加,376名留学人员共提交了463个洽谈项目。

留学人员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逐渐显现。目前,在山东省各地已建成的13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入园留学人员企业有5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每年实现总产值超过40亿元,出口创汇额达6000多万美元。值得一提的,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95%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要"引凤",先"筑巢"

先植"嘉木",以待"良鸟"。顺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山东省首先着眼于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在制定了《山东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和国外留学人员的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200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山东省人才柔性流动若干规定",打破了国界、地域、户籍、身份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鼓励海外人才来山东工作。2004年1月,山东省建立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此外,各地市都更新了有关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服务工作机构,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营造宽松环境。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山东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留学工作,创造出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引智引才模式。如团队式培养、引进,与海外留学人员共建创业园区、产学基地,定期、不定期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团组进行短期服务,举办大规模的海外人才技术交流洽谈会等。

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郭庆惠认为,一个适宜自由生长的"温床"比什么都重要。对于回国从事科研的留学人员,首要问题是保证其学术水平不下滑。因此,不能只是给留学人员一套房子、几万元安家费就完了,而是要帮助其建立一个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提供其与国外保持经常性信息交流的条件。要让一个高层次留学人员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下决心大投入,完善配套条件,否则就是对人才的浪费和不负责任。

融资难:"海归"企业难解之"扣"

记者在山东各地采访了解到,缺乏资金是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难题。大多数留学生回国后怀揣技术和项目,却几乎是"身无分文"。白手起家的留学生创办企业,遇到的第一关就是融资难。然而,由于留学生企业几乎都是小企业,这在当前国内的信贷体制和融资环境中,很难得到资金支持。

山东日科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东日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创办之初,银行答应贷款的条件是,必须先存上70万,才可贷出100万,实际上只能贷30万。最终他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办厂。赵东日说,目前我国银行只有资产抵押,没有信用抵押,因此,融资难是留学人员企业"永远解不开的扣 "。

隔而固(青岛)减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认为,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名不副实,大多将资金投向了商业、养殖等比较保守的行业,对风险系数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却相对"吝啬"。而留学生企业大都属于后者。

针对企业遇到的融资难题,一些地方做出了一些探索。如济南市每年拨出300万元用于资助海外留学人员的创业项目,济宁市对留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均给予5000美元的无偿支持,并优先给予创业基金等风险投资支持。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于2001年成立了银桥投资信用担保公司,向留学人员项目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或参股。截至目前,已有12家企业获得担保贷款5500多万元。另外,运用市场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企业投资于留学人员成果转化,社会性投资额累计超过1亿元。

另外,由于大都技术出身,缺乏管理、营销经验也是困扰留学生企业发展的难题。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邀请山东工商学院等院校的专家,给园内企业开办培训班,并组织了留学人员联谊会,互相沟通,交流经验,受到企业的欢迎。

从盲目引进走向理性、务实

什么样的"海归"是人才?如何去正确引进?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郭庆惠建议,随着我国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工作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盲目引进、追求数量的观念和做法应该修正了,以更加灵活、务实的原则对待"海归"问题才是明智之举。他认为,当前,留学生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一部分留学生就是混饭吃的水平,因此,各地应提高鉴别能力,以免造成无谓的损失和浪费。

当然,有真才实学不一定就能创业成功,孵化企业、管理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都在考验着留学人员企业。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谭光介绍,目前园中100余家企业中,运营良好、一般和较差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经营不下去的就会被淘汰出局。这样的机制也成为激发留学人员更加努力的动力。

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之一,园区副主任柳阳介绍说,经过近10年发展,园区规划正从追求企业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一个基本条件是,入园企业必须从事研发,搞商贸的企业则免谈。从去年开始,园区为抬高门槛,提高孵化成功率,设立了专家答辩评审制度,对留学人员入园项目进行答辩论证。今年申请入园的32家企业,通过专家答辩评审,有10家被挡在门外,最终进来了22家。

郭庆惠说,引进留学人员不是充当摆设,而是为了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为国家创造财富。因此,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搭建一个舞台,谁能表演节目就让谁上台,否则就该把位子让给更合适的人。人才问题就像大浪淘沙,也像炒股票,有价值的会越炒越高,劣的被逐渐淘汰。

作者:雨林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海归论坛 -> 海归商务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