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陌生旋律为什么会打动我们-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漫谈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高山流水

#1: [闲聊]陌生旋律为什么会打动我们-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漫谈 (2167 reads) 作者: 九歌 文章时间: 2011-12-17 周六, 12:12
    —
作者:九歌高山流水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网友转山是个有心有修养的听众,他在“九歌/瑞来原创歌曲《哈萨克儿郎》”线上跟贴发表观感说:“听一遍我就能哼下来,说明两个问题:优点:上口;缺点:需要创新。”他的评论很有道理,我待回儿再进一步分析。让我先对转山的音乐欣赏心理作一点分析。

我的回帖是:“听一遍就能哼唱,说明1,你的音乐记忆力强。2,你的音乐素养高,脑子里已经储存了很多音乐元素,包括哈萨克民歌的音乐元素:歌曲特征结构,特征旋律要素,等等。这些修养使你善于“品味”,耳朵捕捉到音乐之后立刻和你脑子里储存的音乐元素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 ”

请注意“共鸣”二字,这是解开人类音乐欣赏心理之迷的一把钥匙。

一首完全没有听过的旋律为什么有时会打动我们,有时听过就忘?这一直是作曲家音乐家们暗自琢磨的问题,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音乐作品市场化的今天,就会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赚。

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音乐环境里,有意无意地听过,学唱过,各种音乐,民乐,民歌,戏曲,洋歌,交响乐等等。我们的心里因而留下很多音乐记忆。当你听到一首新歌,一支新曲,里面或多或少有一些“熟悉”的东西: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节奏,熟悉的“调”(旋律)等,我们就会觉得“听得进去”;如果这些熟悉的东西本来就是我们喜爱的,那么我们就会因而喜爱这首新歌新曲。这就是共鸣。

一个典型的,有些极端的例子是京戏迷。他们听得越多,学得越多,就越是喜欢听戏。听完了梅兰芳,还要听程砚秋;听完了传统戏,还喜欢听新编戏。京戏迷之所以成“迷”,就是因为“共鸣”使他们愉悦。

既然“内外共鸣”,那就得有两个条件:1,内存有音乐元素;2,外来的音乐也有同样的元素。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候德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台湾作曲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大陆做过很多歌,出过一个带子。但里面所有的歌都极其“陌生”,为所有人“不熟”,跟我们心里从小到大存储的音乐元素几乎完全绝缘。结果,那盘带子里的歌没有一首流行开来,听众不赏识。当然,像我这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还是赏识他的,但只能为他扼腕叹息:太超前了,可惜呀!

我之所以尚能够欣赏他,主要是因为1,我对他的作品多少有一些共鸣;2,我能够从一个音乐人角度认识他。

总之一句话,作曲家的新作里必须有为听众群“熟悉”以至于“共鸣”的音乐元素,才容易为听众接受,喜欢。

但是,事情总是两方面的。另一方面是,太过熟悉,过于共鸣,就容易感觉平淡,甚至“俗”。这大概就是网友转山的体会。

因此,作曲家们总要在“上口”和“创新”(都是转山用辞)之间找一个好的平衡点。据我了解,瑞来是很懂这个道理的,也是努力这样做的,我认为他做得很不错了,既追求民族风味正宗,又力求有所独出心裁。只是在艺术的领域里既没有标准,又没有极限,欲达至善至美,平和中正,谈何容易!

瑞来,加油!


作者:九歌高山流水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海归论坛 -> 高山流水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