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出于艺术家的主观意愿与否,艺术创作是思维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所处文化环境的烙印.

始自人类社会初期,艺术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烙印:
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展造成的材料和工具的限制,祖先门用动物油和矿物质(铁质)的土红/锗红类混合制成的”颜料”在岩石上记录他们的生活.”岩画”(FRESCO)开始了人类社会的艺术史时的社会共用是记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掌握利用自然材料的方法,于是有了最初的”陶艺”作品,直到人类懂得提取材料的技巧才有了青铜制造工艺基础上的艺术.(还要感谢炼丹道士对冶金和化学认识的贡献…)

其后,随着工具的不断发展,中国有了漆器制造工艺基础上的漆器艺术.

不过,这些恐怕还更多只是实用性器皿(包括祭祀仪式用品)的制作,但最终还是起到了记录时代的社会功用:现代和当代考古发现将远古时代的符号经研究作出注解.

几乎在与三星堆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及晚些时候的古罗马的青铜制品显然由于工艺技术的水准有限而失之于不够精美,也几乎没有中国青铜祭器的那种丰富的社会内涵…

随着造纸术的演进,砚墨笔制造业的产生,汉字从竹/石刀刻为材料/工具的呆板的篆书隶书逐渐进入慢慢活起来的刑,草…只到素真的狂草.这即要求材料工具的许可,也要求审美趣味的转变.

北魏时期随不能说以愁为美,但审美趣味的转变是史实

楚王喜细腰美人,唐朝美人却实在是与今天审美品位要求所相反的…

仔细观察:历史上战争和贸易将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带给不同的地区并产生影响.如果与外部停止交流则保持那段文化:东巴音乐原来竟是唐的汉族音乐影响,由于隔绝才保留下来了

至此,艺术难道不存在社会共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