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质?我以为气质是人的内涵的外在表现.什么决定一个人的内涵呢?诸多因素:你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家学/家道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你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本科,研究生……从教育大纲和周围同学朋友中得到的价值观念基础,社会环境中当时的时尚文化潮流与思维方式对你的价值观念的进一步影响,您成年时进入社会后开始往来的朋友与您常年来读多的诗词文章,您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性质等都不断在丰富您的知识阅历的同时也不同程度上改变您的价值观念和/或思维方式……您的气质是在这些综合因素中”合成锻造”的.

什么叫做”这家伙好像挺有艺术家气质”?什么是上海人说的”个宁卖相老好”?什么叫做:”那小子一副少爷派头”……为什么许多人普遍相信需要三代打造”富贵气质”?一个今天拥有上亿美元身家的新富在一个”上流社会”小圈子内出没为什么会缺乏自信?一个盛门旺族之后,如今家道中落/甚至完全没落,只剩”驴倒架不倒”的的富贵子弟究竟以为自己身上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东东?

一个在1949年以前在上海静安一带出生长大的上海人,或者一个1949年以后在北京的小四合院中独院或北京五棵松到玉泉路沿长安街两侧大院中”将军楼”里长大的北京人,或一个在艺术界各路精英闭门往来的小圈子中长大的北京人,或者从中国社会中任何部分/任何地域分支文化中长大的人同进了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的同一个班,这些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应该是很清楚的吧?

什么是社会?我以为社会是以不同的礼遇之道(PROTOCOL)分割开来的人群.而这礼遇之道则是文化与分支文化条件下约定俗成的东东,而文化却是价值观念的产物.

东北人之间往来新近之极:刚刚才认识的人会问候”我嫂子”/”我哥”如何如何,而指的是其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对方的配偶!许多南方人,如果彼此不很熟,一同出去各付各帐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少北方人则往往会争着代付.(N年前我的一个北京同学在公共汽车上会为每一位本校配戴校徽者买票,当然现在北京没人会如此行事了) 城里的人与山村里的人之间的往来礼遇之道的差异也可想而知吧!在中国境内到处打生意交道的人对此会深有体会:莫名其妙地便会得罪人,而且依然不能觉察!(或许才有所谓入乡随俗的说法.)

社会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往往不是轻而易举地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的.至少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圈子,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却是可以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什么是圈子?一个不需要顾虑彼此往来礼遇的社会范围.一个作为成员彼此往来太客气反而”见外”了的特定人群.什么决定您的圈子?您的小范围,非社交性和非正式聚会中随意往来的特定人群.是什么吸引了彼此?当然是共同语言.那么,共同语言是什么又从何而来呢? 气质和影响气质的背景/知识结构与兴趣….

其实,无论您所要选择的新的生活场所是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您真要选择的是生活方式.在一个更使您感到温馨的地方往往可能是一个有着您所习惯的或向往的生活方式,和一个您所钟爱的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由于必须估计种种其它因素:就业机会与相对待遇,配偶间双方的专业发展前途影响,子女教育的条件等等…如何选择其实并非可以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的: 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和要求不同,自己能够满足自己的那些要求的能力不同,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条件能够忍耐的能力也不同.

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中国,其当代千面文化对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可能比对其所在国的传统文化更陌生.对于那些刚刚离开中国不久的朋友,想及早溶入所在国当地的文化,而对于那些已经了解所在国当地文化的华人,真正了解当代中国的奇特文化同样是个挑战:我们生长中熟悉的中国文化环境早已不复存在.新的时代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我们来说甚至可能像外国人:相同的语言,部分更新的词汇,但代表的是全然不同的内涵.您同样会存在沟通问题.

抛开经济上的实际问题等等,从海外返回今日中国的当代文化下的当代社会,您的小圈子在哪里?我遇到过很多海归向往退休后再度返回海外定居,追求安逸.相必是对今日中国商场撕杀感到厌倦了.我本人却希望退休之后回到北京,回到属于我的, 或我所属于的那个小圈子,终于可以徒然四壁间接纳各路臭味相投者,或琴棋书画,或清茶清谈,在淡漠中以无声无息的”退居书屋”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