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下的一篇贴中提及”圈子”,原本是作为我本人向往退休后回到那个熟悉的小天地的寄托,却喜出望外地引起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希望就这个话题伸延讨论: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走过不同的高高低低,对此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反应.聪明人善于总结学习和改变自己,无愚无智的人以不变应万变.大智若愚的人看的一片通透……无论如何,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当代社会中展开自己的人生的过程,离开了自己原来生长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得不面临对于新的价值观念的选择.

似乎部分同胞不愿花时间精力深入了解为什么自己在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能如愿的原因,所以很方便地把这种景况的原因归结于种族歧视.其实,对于不能遵守其社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PROTOCOL的其他成员,结果会是一样的.一个人在任何社会都需要遵守一定的PROTOCOL.想要革命的自由就不要抱怨不被接纳.

另一方面,当您终于不再抱怨种族歧视了,自以为很溶入了,除非您能够把原来的文化排除得一干二净(那时您将不再会出现在这个中文论坛)否则您永远会为生活中还缺少什么或多或少地有些郁闷.

也可能由于在下是在同胞的政治歧视中长大成人,离开中国后便从来没有感到过早年文革中/后所受到过半的歧视和屈辱.在美国近二十年,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不少长我十几/二十岁的忘年交,也有”莫逆之交”(讲明任何时候如果我”走投无路”便可去投奔他.”有他吃的就有我的吃”).不过,毕竟有文化差异,与不同的朋友谈到尽兴往往是在不同的特定范畴内.而这种差异并不局限在中国人与非中国人之间: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毕竟也有诸多不同之处.一生中具有绝对相同的社会经历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社会的组成就是各种相同与不同.一奶同胞的XDJM凭的是血亲之缘,依然会有不同.这其中我窃以为有相当是基于文化的不同.

那么,同是中国人就有同样的社会经历吗?同是中国人就一定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吗?对于离开中国年代长久的人,这文化未必与肤色有关系.从革命先烈的爱国激情到志在边疆的澎湃热血,从造反有理的”三忠于/四无限”到六四的慷慨激昂……这其中有多少同样的信念与不同时代文化下的内涵?到了今天在终于翻身了的洋洋自得的小资们拥有巨多”日本制造品”的同时竟然同样激动地呼喊反日口号……同样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国热忱!

共同的兴趣(体育/艺术等等…)或共同的政治信仰(比如早年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宗教信仰划分人群,组成了圈子.有共同经历的人组成不同的圈子.在几乎人人都必须服役的以色列,最好的朋友往往是青年时代在部队曾并肩作战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

前面有个朋友说到天天见面与每年见面一次不同,这话说的非常中肯.不过,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此心理需要.人到中年及以后,这种心理需求便日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您会对自己的圈子更加重视.

处于野心勃勃时期的青年也积极设法进入某些特定的圈子,为的是给自己的”成功”铺平道路.需要指出的是:别的人并不比你傻.(也许看上去比你傻)所以想利用别人的人首先要明确自己被别人利用的价值.在那种条件下选择和进入一个您希望属于但不真正属于您的圈子……祝您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