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小波一家说教育的有用或无用

Yaomi

网上常常看到有网友艳羡美国生活如何如何,我曾经多少泼过一些冷水,因此被人质疑,以为我的看见太负面,缺乏足够的代表性。或曰我这一代留学生吃苦耐劳不及前辈,所以成就也不如前辈。我刚好想到一个中国的名人家庭,一家5个孩子都去了美国,那么我今天就想从这家5兄弟姊妹的美国经历,看看80-90年代初老一代留美学生的境遇。

我所说的这家人就是王小波和他的弟兄姊妹。兄王小平,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弟王晨光。在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潮中,全家弟兄姊妹5个都去了美国,在全中国大概也是不多见的。他们去美国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基本包括了留美的所有途径:

大哥王小平,自费留学读博士,方向数理逻辑;

大姐王小芹,公费留学滞美不归,专业方向不详,好像是化学;

二姐王征,全家亲属移民( 我从她的文章推断,但不能100%肯定);

弟王晨光,自费留学读博士,方向化学制药;

王小波,随妻陪读来到美国,读书有困难,在类似中文语言学校的地方混文凭。

多年以后,这一家兄弟姊妹5个的境遇如何呢? 先从最好的说起—-

大哥王小平,80年代中期出国,获得Tulane University数理逻辑方向的博士学位,后转学计算机。再次毕业后在美国从事IT 业。Tulane 在美国算比较好的学校,能在该校获得这个方向的博士学位充分说明王小平属于“理工科思维”很强的中国人。90年代初王小平博士毕业后改学计算机并从事IT 业,估计现在年薪10万不稀奇。是比较典型的进入美国上中产阶级生活实现了美国梦的留学生。不过这样的今天,也是拿了一个博士加一个硕士才得到,同等的工作很多美国人只要计算机本科毕业恐怕一样作。而就是如此,当年王小波还为哥哥担心,怕他计算机硕士毕业以后还是找不到饭碗(可见当年就靠那一个数理逻辑博士王小平没找到饭碗),按照小波自己的话说,“现在好多中国人都去学计算机了,我哥也去学。。。将来能有饭碗吗?” 90年代后期美国IT业大增长,小波的担心是过虑了。

二姐王征,出国前在烟台医院作医生,96年随夫携女全家移民美国。我这样猜测是根据王征回忆王小波的文章中提到的有关经历,比如她去辞别小波时所说的话,明显是以后要全家扎根美国的准备,文中也提到在美国家里人在身边,住的房子后面是密密的树林(居住条件不差,生活比较稳定)。。。估计是随夫移民过来的。王征的丈夫是商人,王征96年出国时已经40多岁,全家人都在一起,光景不会差到哪里去。

大姐王小芹,90年代初公派留美后滞美不归。这在当时也是很多人的选择。王小芹当时做出不回国的决定,和家里人说的原因是要自己先留下来好把丈夫孩子再带过去。这也是小波书信中提到的,“我大姐想留下来。。。我外甥已经上了清华,将来是肯定要去美国找出路”的由来。不过我们看见的是,王小芹虽然很想把家里人办过去,但实际上她的丈夫孩子却一直在北京。她的儿子姚勇描述他上中学时母亲王小芹就出国了(当时是90年代初),而直到王小波去世后的5年(2002年)有关方面办纪念活动,姚勇其时仍在北京从事IT业。差不多都有10年了吧—不过咱们在美国待过的人心里都不难明白,一个单身女子全家都在北京一直要把亲人办出来却一直没有办,在美国有多么不容易。王小波去世7年纪念时(2004年)王小芹出席了有关纪念活动。目前是家庭妇女,居住在北京。

王小波,84年陪读来到美国,后在匹兹堡大学获得中国语言硕士学位。这本是洋人来学中文拿的学位,类似一个语言学校,自然价值不高。小波不得不去中餐馆打工打得怨气冲冲。总而言之由于生存艰难,小波在美国期间非常不愉快,身心倍受创伤(其二姐王征的描述)。回国后于97年郁郁而终。

最惨的是小弟王晨光。王晨光化学专业出身,87年出国,先在东肯塔基大学获得化学硕士,后转学新泽西大学获得化学制药博士。东肯塔基大学是一所不大好的学校,新泽西大学还颇过得去,这大概是王晨光转学的原因。他自述在肯塔基时每月奖学金只有300元,他为省钱不得不每天只吃方便面,期间一个白人同学又借了他20多美元不还让他雪上加霜,多年后仍不能释怀。90年代初获得某某绿卡,并在密西根州的大学作博士后,一直在寻找比较稳定的工作,未及如愿就于1998年被害。被害经过:他的车坏了,被迫抛锚于I94高速公路,他步行求助,在打电话时碰到黑人少年向他要20块钱,他不给,两人扭打起来,黑人少年将他刺死。事后其他中国人议论:如果他的车不是那么破,如果他有一个手机,如果他不是在晚上不得不在一个黑人城镇去求助,如果他当时就给了那20块钱,他都不至于死—–其实说穿了就是一点,如果他不是那么穷,他就不至于死。

王家三兄弟里,王小平拿了一个博士一个硕士;王晨光也是一个博士一个硕士;王小波获得一个硕士。加起来三兄弟拿了三个硕士两个博士,可除了王小平的计算机硕士,其他的学位似乎没能帮助他们脱离底层生活。其实就是在高等教育高度普及的美国,美国人里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也只有三分之一罢了;而这么多洋文凭,却居然没能为当事人带来明显好处,不能不让我感慨。我们中国人是最看重教育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诸般读书中,又属留洋读书为高;留洋读书中,又属留美读博为高,每天不绝于耳的是贺卫方先生诸如“北大凭什么比港大,人家港大学的可都是干货啊!” 一类的言辞;而我却不能不想到张文木先生的评论——“这样的读书,这样的重视教育,能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