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及其不满

王跃生

从全球化政策的制定者到怀疑和批判者,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反思或许可以让我
们更为清楚地看到这一进程中的种种得失。

如今的世界,全球化算得上最引人注目、领导潮流,又最富有争议、充满矛盾的现
象了。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势如破竹,几乎所有国家莫不自愿或不自愿地被卷入这一过
程,另一面,这一进程又紧紧伴随着危机、震荡、贫富分化和单边主义,伴随着不公正
、抱怨、抗议和示威。

一般而言,全球化的倡导者常常占据优势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有官方意
志、主流媒体、理论体系、大牌学者。而全球化的反对者则无异于“乌合之众”:大多
是普通农民和失业工人,再有一些非政府组织,没有多少理论基础和理性宣言,只是极
端地把西红柿堆到总统府,很多人想去抗议却苦于没钱买机票或者拿不到签证……

从这个背景来看,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副行长、前美国
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经济学家约瑟夫·F·斯蒂格利茨撰写的《全球化及其不满》
一书就有些非比寻常。它可以引起人们特别是主宰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构和当权
者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同时也为反全球化的潮流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武器。

此书是斯蒂格利茨2001年卸任世界银行副行长职务以后,对自己在此期间和担任美
国总统经济顾问时参与制定美国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反思,以及对许多政策(特别是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华盛顿共识”)的批判。

美国无疑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世界银行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起构成全球性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应该说,斯蒂格利茨从1993年开始担任美国总
统经济顾问到2001年离开世界银行的这8年,恰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最迅速的时
期,也是这一进程带来的危机和震荡频繁爆发的时期。他亲身经历和参与了的这一时期
的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如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东亚金融危机以及墨西哥危机
、卢布危机、阿根廷危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等等。他亲自
参与了有关反危机措施的制定,与各国政要和学者广泛接触,对主要全球化机构及其政
策形成过程与背景了如指掌。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毫无疑问是反思全
球化的最佳人选,他对全球化政策的批评也不会流于简单的逻辑推理和空泛的掉书袋式
的议论(像许多远离实际的书斋里的学者),更不会感情用事地“连孩子带洗澡水一并
倒掉”(如同某些深受自由化之害的发展中国家的批评者),而是以全球化的具体政策
和反危机措施为基点、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剖析。实际上,作为世界银行的主要领导者之

一,对全球化政策的批判,一定意义上也应该是批判他自己。

归纳起来,本书对既往全球化政策的批评主要有以下观点:全球化不是一个可以取
消或放弃的过程,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全球化过程可以而且应该被重塑,以实现
其服务于大多数人的目标;全球化的国际机构(IMF、世行、WTO)应对全球化过程负主
要责任。这些机构既往的政策是错误的,只有利于少数富国和富人,导致全球化政策归
于失败;全球化政策失误的集中表现是以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所谓“华盛
顿共识”,其主要政策如财政紧缩、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都是基于纯理论的逻辑和“市
场原教旨主义”式的对市场的迷恋,而不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
的全球化政策的失败,表现在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与困境、俄罗斯和某些东欧国家经济
转轨的失败、东亚金融危机中的错误应对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性崩溃的危险。而中国等
少数没有接受“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则以其出色的经济表现反证了全球化政策的错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所以制定出错误的全球化政策,在于其代表的是少数富国和富人的
利益,在于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凡此种种,基本上可以概括本书的思想和内容。作为关注全球化问题的经济学者,
我更愿意谈谈自己的感想。

其一,全球化意味着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是“反全球化(现行政策)的宣言
”。虽然作者也说放弃全球化既不可行,也非人们所望,但从其整体思想来看,无疑他
是反对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架构和取向的,是反对现行全球化政策的。但是,我们发
现他所反对的更多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是新兴国家走向市场经济

的方式和市场经济制度模式(私有化、自由化和激进转轨),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经济
活动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所以,此全球化非彼全球
化。虽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经济制度全球化不可分割,但毕竟侧重不同。

如果更多地是在制度层次上理解全球化,那么,可能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会成
为全球化的反对者。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等的差
异,使各国不可能实行完全相同的市场经济制度,更不可能有走向市场经济的统一的方
式和模式。某些全球化机构和国家确有利用全球化和经济危机,以国际惯例的幌子乘人
之危推行自己的制度和价值,甚至是实施某种制度的倾向,这就难怪很多国家会反对全
球化。本书作者所反对的全球化也主要是制度及其实施的全球化,而非经济活动的全球
化。如果不加以区分,我们可能会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另一个问题。本书很多地方讲到中国,将中国作为成功应对全球化的典型同失败的
国家对比。对此,作为中国人自然深感自豪。但是,无论是作为新兴国家与韩国、泰国
等亚洲国家对比,还是作为转轨国家与俄罗斯和东欧对比,中国的成功都不是没有争议
的。一方面,中国避免陷入亚洲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开放时间较晚,步伐较
慢,即使说是中国之幸恐怕更多的只是运气较好而已;另一方面,中国式的渐进改革和
市场化以及近年来的高增长是不是已经能够证明中国模式的成功也还需要时间检验(因
为很多国家都曾有这样一段高增长时期)。中国市场化有其稳妥的长处,但也有可能影
响我们构造出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和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的教
育、科技、文化以及政治和行政体系。

使其更引人注目,也更难免非议。我以为,《全球化及其不满》的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
们去思考全球化,至于对具体政策和措施的评判倒在其次。

全球化不是一个可以取消或放弃的过程,但可以而且应该被重塑,
以实现其服务于大多数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