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不是“儒家特区”!

在《浙江行—返乡杂记》之“儒家特区设想”一节中,我提及净空法师安徽汤池搞的相当于一个“佛家教化特区”。不少读者认为,净空法师那个教育中心是以儒学学习实践为主的社区,其“种子老师”的培训教材主要是《弟子规》以及《三字经》《孝经》《四书》《老子》和《论语》等,实质上就是儒家特区。

这恰恰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

儒佛两家内在有相通处、“外表”有共同点,但差异性不可忽略。净空法师在其汤池“教化特区”借用了一些儒家的经典和形式,表面相当儒家化,“实质上”仍属“佛家教化特区”。这个论断,不是“来自”净空法师的出家人身份,而是源于汤池“特区”本身浓厚的佛家特色。

净空法师“教化特区”特色之一是:纪律森严。据说,“中心对学员要求很严格。不允许有手机,不许谈恋爱;每天吃素食,每月只有几百元的生活补助;女学员不染发,不披发,不穿无领无袖的衣服,不穿高跟鞋。”(见庄子江湖网《一个小镇的“全民皆儒”试验》)。

弄得清教徒似的,比文革还“革命”,即使仅针对学员,也是过于苛刻严厉、粗暴干涉,从儒家角度衡量,不合人情,对现代人来说,未免“恐怖”。难怪有道家人物称之为“一个大寨式的试验田,可怕。”

汤池“特区”特色之二是:不问政治。他们致力于伦理道德教育,目的是“试图通过3年的试验,使汤池镇成为礼仪道德的示范镇。” 对政治毫无“热情”。

上述两个特色都不合时宜不合儒义,特别是只问小德细节,不问政治大德,非儒家也。儒家致力于伦理道德教育理所当然,但局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对于儒家来说,用不用手机,谈不谈恋爱;吃不吃素食,女生染不染发,披不披发,穿什么衣服,穿不穿高跟鞋,完全是个人生活自由,无关乎道德,连细德小节都“关”不上。

政治制度的优化是儒家王道的追求,政治道德的建设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岂能不闻不问?瞧瞧吧东海的“儒家特区设想”中的设想吧:

“特区”以九年为限,分三步走。教化期三年:以儒家学说教化特区官民,着重个体道德的培育、政治道德的提升和社会道德的建设,同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儒生;民主期三年:以儒家王道思想汲纳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民主选举特首及各级官员—-经过三年儒学教化,民德官德同归于厚,选事政事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并可杜绝西方选举制的某些弊端。最后三年是王道期:在民选的基础上走向贤人政治,在法治的基础上实行德治…。

这才是“儒家特区”,这才是儒家特色!
2008-10-6东海老人
首发《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