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副好嗓子的老男人,不愁没有年轻貌美的女学生以身相许,比如李双江老师。哦,对不起,我搞混了。我说的是比利时电影《曲中情未了》(也有直译成《音乐教师》)的男主角,著名歌剧男高音——何塞范丹姆。虽然他已经开始谢顶和发福,但是听他引吭高歌一曲,顿觉他的确不同凡响。难怪电影里他的女学生索菲毫不掩饰对他的爱意,而他的妻子竟毫无妒意,貌似还暗地里推波助澜,希望促成好事。好嗓子丑男人的魅力可见一斑。(赵传,不是说您呢!)

有钱人附庸风雅玩音乐自古有之。本地多年来各种粤曲票友社历久不衰就是明证。可是玩票玩的要和科班出身的叫板一比高低,这就有点过了。弄不好嗓子就给废了。贵族史考蒂公爵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不过,艺人得罪了有钱人,等于是砸自己的饭碗。歌唱家知道得罪了小人,在这个圈子怕是混不下去了,颇有自知之明地宣布从此退出歌坛(怎么听起来像当年张国荣封唛的故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仇何尝不是如此?公爵知道歌唱家虽然不再登台唱歌,却正全力以赴培养后起之秀,甚至把一名街头小偷带回家从头教起。苦孩子遇上伯乐修成正果的故事演绎至今,不信的话,看看《中国好声音》的参赛者,几乎个个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公爵重金培养一名歌手,让他模仿小偷的声线和唱腔,想通过筹办一次歌唱大赛借这名歌手击败小偷以报此一箭之仇。原来,歌唱大赛的潜规则古今中外皆然,都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电影的结局当然是以歌唱家的学生胜出才显得政治正确,却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就在索菲和小偷欢庆胜出之际,传来歌唱家心梗而亡的噩耗。连帕瓦罗蒂都斗不过死神,赢得一个大赛又有何用?电影的结尾颇有点宿命的悲观。

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社会,如今看起来竟然是如此令人神往:巍峨的古堡,波平如镜的湖面,如茵绿草,马蹄声碎,男女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那是一个还有矜持含蓄礼仪的时代,纵有几分虚伪,也虚伪得赏心悦目。

电影故事其实很粗糙,其中不乏硬伤。比如:公爵与歌唱家二十年老死不相往来,如何知道他的得意门生的声音如何?即便知道,哪有那么容易就找到一个声音一模一样的歌手?

可是,在威尔第,莫扎特,马勒和舒曼的不朽音乐声中,谁还在乎什么劳什子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