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十五集)

罗国正

(2010年11月整理、修改)

639、艺术理想可表现为精神模型和实现状况,还可以分为个人艺术理想、集体艺术理想和类的艺术理想。这三种艺术理想又可各分为阶段性艺术理想和终极追求的艺术理想。艺术理想有的可以实现,有的没有实现。

个人艺术理想主要表现在个人追求的艺术目标的实现。个人的艺术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终极性目标,这些目标在鼓舞和牵引着目标的确立者,通过努力,在艺术学习、实践中,在系列的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步地接近目标,最终实现理想。即从艺术理想的精神模型过渡到实现状况。

集体艺术理想表现为集体的统一意志,协调地发挥集体的才智、力量,去追求特定的艺术目标。开始只是处于精神模型状态。经过有效的努力,则可以进入实现状态。

类的艺术理想,主要表现在追求最高的艺术精神境界和艺术表现技巧。即以最精练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表现出人的自由的意志,达至“天人合一”的生趣,从而唤起欣赏者或审美者对艺术本质的觉醒,对“生趣”、自由的意志和“道”的觉悟,实现对“大美”追求的自觉。

个人或集体的艺术理想的境界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走向与“类”的艺术理想同一的道路。

实现艺术理想,是人在艺术道路上内外已确证的表明。

640、中国盆景,涵盖了多方面的、博大的审美因素,是比较充分地象征着“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种伟大的艺术。种植或欣赏盆景,是感悟生趣的重要途径。人与自然、工作与休闲、风水与家居、情趣与修养、美感与生活、期望与效果……,都可以在中国盆景里都有活生生的反映。

641、人若瞬间感到思维很混乱,或有失魂落魄的感觉,或人处在弥留之际,这时,自己或旁人(自己更好)念六字大明咒或念金刚咒有奇效。这是通过声频对人体进行激活和调整。若有人发生痛不欲生、苦闷到不得了,即打二套太极拳,有奇效。长期的心结不解,感到十分怨屈,练书法,最好是练草书,甚至是练狂草,有奇效。想增加生趣,绘水瓜壳画有奇效。什么都不懂怎办?试一下长时间感觉鼻子的一呼一吸。有以上情况,再积极地安排旅游,在自然风光美好的地方轻松散步,则效果更佳。这就是生活的美学,这里有生活的艺术。

642、义,是一个大概念,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常是中国人思维习惯里发生频率甚高的概念和对事物评价的重要标准。

义,作为一般的概念、词义,在词典里有这样的解释“正义;情谊;公正合宜的行为和道理;有益公众的;豪侠的;人造的部分,例如义齿;因抚养或拜认为亲属,例如:义父,义兄、义女等;意义;意思。

义,作为哲学的概念,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其意思是:指通过内心的自我调节,使言行符合信奉的准则。围绕“义“这概念,中国古人有很多经典性的论述。例如:《中庸》:“义者,宜也。”孔子提倡:“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孟子主张:“人皆有所不为,达之其所为,义也。”“敬长,义也。”“羞晋之心,义也”。孔孟之道认为,义是立身之本,人之正道,关键时刻,可以舍生取义。《国语》有云:“行礼不疚,义也。”荀子则说:“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则修告导宽容之义。”“行义以礼,然后义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义之为行”,“垂死持义而不挠”。董仲舒认为:“义者,心之养也。”“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朱熹则以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天理之所宜”。墨家学说认为:“义,志以天下为劳,而能能利之,不必用。”“天下之良宜”,“万事莫贵于义”。……。

“义”的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演变,但贯穿古今的一条主线还是清晰可见的,就是:对类本质不断感悟,内涵越来越丰富,不符合以人为本的部分逐步被人们放弃,正义的力量在总的态势上渐渐强大着。

“义”发展到今天,普遍被理解为:以人为本、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平、公正、健康、真诚、和谐、慈善、博爱、尊老爱幼、救死扶伤、扶贫济困、不畏强暴、打击黑恶、爱憎分明、互利互惠、诚信等等等等。

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义”,“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并作为观念内化于人的思想,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审美的感觉。甚至作为人们审美的一个内在尺度,既约束和引导着自己的行为,又以此来评判审美对象,这样,就具有明显的意态美的结构。对“义”的美感,是代表人类具有高度意态美的典型例证。

在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不少精英的心目中,“义”这个概念,高于国家、大于亲情、重于生命,甚至与神合一,与伟大的人格并存,以至作为终极的追求,等等。例如:起义,高举义旗、大义灭亲、对关公崇拜的经典诠释,在系列文化、艺术创作中,例如:诗歌、戏剧、武侠小说、说书等等有关义的演绎。既有概念上的表示,又有大量的现实例子,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美学价值。

“义”在现实中,或在文学、艺术里的存在,常常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相关的配套,例如:仁与义、情与义、信与义、礼与义、利与义、正义与邪恶等的系列关系、交叉运动,产生出悲壮、崇高、激情、凄美等真实故事,或艺术作品,并被一代代人传颂,折射出人性与伟大精神的不灭光芒。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人们也经常看到手持关公刀的关公像进入了千家万户,进入到企业、店铺,甚至是行政、事业单位,人们自觉地点香礼拜。仿佛是对“义”的颂扬,对“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提示。这反映出人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朴素审美情感;也表达了人们对“义”与“不义”都存在着显性和隐性力量结构的一种认知,并寄托着人间仁义的正气必定战胜不仁不义、通过努力能过上和谐、安康、富裕日子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反映出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交替期的一种社会现象。

“义”既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又可以作为审美标准,也可以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而存在。义是可分为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抽象的理念,又反映在具体的实例上。所以,对特定审美对象的“义”进行审美时,要准确定位,才有正确的美感和结论。

人们可以根据“义”的历史发展研究,或对“义”的审美,来实现类的觉醒,并激励着人们为正义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643、有一种理想的人格,是表现在把握生命的和谐与宁静的心境。

644、达尔文曾经说过:“一个物种存活,不是因为最聪明,不是因为最有能力,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当然,达尔文这名言还有商榷的余地。但从很多次大地震来看,已证明了这话有一定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人的直觉美感能力和反应,对人是多么的重要。或者说,通过有效的美育的培训,对美感能力的提升是多么的重要。

645、和谐是人们评价事物的重要尺度。对象多样化的协调程度,事物多层次排列的秩序,各个阶段发展变化是否顺畅等等。

646、形象思维可以在艺术活动中呈现出高级形态。

647、艺术是通过再现或创造的方式产生作品,以感情的表现,来确证人的特定存在。艺术创作是参与的主体将观念中形成的意象转化为可被人感知的作品。

648、食、色,性也。对人们认识美与丑的作用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649、美育价值不同于美学价值。美育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修养,增强辨别美丑的才智。这些都是美育价值。而美学价值是指现象和行为的美学意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