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香港5月29日电(记者 毕晓雯)—两位本该在家养花伺草、含饴弄孙的退休太太,周四却无奈地走进媒体的镜头。一个拉低帽沿、一个戴着宽边太阳镜,尽管都盖住了大半个脸,让人无法看清她们的表情,但无法掩饰的,是她们欲哭无泪的辛酸和企盼公理的渴望。累股票据(Accumulator),本该是由富人投资的衍生产品,却成了掠夺她们财富的“杀手”。

厨师太太,去年拿出200万港元,在一家欧资银行开了个户,现在却已经欠着这家银行约1,400万港元;林太太,去年10月在另一家欧资银行,开了一个20万美元的投资帐户,到现在粗粗算来,已经欠了银行700万港元。尽管损失的金额不同,但相同的是,她们不只损失了一生的积蓄,还欠着可能到死都还不清的债务。

“我真傻啊,如果不是我这么无知,怎么会买这样一个产品。”林女士喃喃低语,“我好相信这家大银行的理财顾问,他告诉我只管买,买了就知道有多好。”林女士现场展示了合约,上面布满细细密密的英文,只有合约价“400万港元”这个数字,显得异常刺眼。

正是这400万港元的合约价,暴露了一些香港私人银行的丑陋生意经。根据香港的有关投资规定,800万以上的投资者,属于专业人士,针对他们推出的衍生产品不需要监管当局审核。累股票据正是这样一款去年开始盛行于香港私人银行业务的衍生品。根据合约,投资人可按一定的折扣价接某只股票,但若股价跌穿这个折扣价位时,便要开始双倍接货,直至合约期满为止。

当时在现场的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揭露,一些无良的私人银行,钻监管的漏洞,将针对专业投资人士推出的、合约价值起步为800万港元的累股票据,分拆成两个400万港元,或者四个200万港元的合约,卖给非专业投资者,包括这些依靠养老钱渡生的小投资者。

辛酸背后,拷问监管缺失

“我又不识英文,我又不知什么产品,只是相信理财顾问,就签了名。”两位女士在现场无奈的诉说,令人同情,但也让人思量,香港是法治社会,这些签了字的合约,是否合法?这些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的行为,除了职业操守上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有法规加以约束?

吕志华表示,这些小投资者连踏入私人银行门槛的资格都没有,但却投资了这类风险极高的产品,手中持有的合约也不算完整的合约,应该有监管部门出面,为他们做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协会将安排投资者到监管部门去申诉,但目前还不知道监管层会采取什么行动。”他称。

同在现场的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监林指出,香港目前800万港元以上投资者的产品不受监管的规定,已经执行了十多年,现在衍生产品交易量这么大,个人财富增长了许多,应该在这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建议将不受监管产品的投资门槛调高到1,600万港元”,他说。

对于周四媒体刚披露的香港权证市场的违法行为,他则指出,权证是“庄家制”,发行、价格制定都存在制度上的问题,尽管目前事情尚未完全清楚,但这一事件引发的全社会关注,对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香港多家本地报纸报导,香港廉政公署昨日采取行动,对多家权证(窝轮)发行商及相关公司进行调查,因涉及虚假交易等非法行为,并已扣查数十名认股证的经纪及庄家。

–审校 屈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