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我一个朋友带给我一本韩寒的书:三重门。当时读完,连声惊叹:天哪!活脱脱一个小钱钟书!

北大中文系的曹文轩为他写了序,当时,曹的意思就是以后的路还长,韩的写作之路之前程很难预料,即使目前这个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一个高中生的阅历。我当时读完,和我自己的高中时代做了个比较。我在teenager时代,也算是中学的小才女,虽然后来没有读中文系,读了法文系,但与文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以十七岁的心智,刻意模仿钱钟书的文笔,我想,他还是属于“才气挡不住的”的那类。时光回放,我断然写不出那么充满现实思想的文章。时代不同了,今天的年轻人真的比我们早熟。但后来,他走了文学的明星之路,依仗着青春的狂妄,一发不可收。他把精力用在了赛车和做明星上面,很明显,书读得少,靠年少的那点功夫和思想,想成为大家,很难。

当今的中国,是个后物欲时代,现代文学(包含中国当代文学),从世界性来看,都属于后现代文学范畴。韩寒的知识层面不够,阅读量太窄,他需要大量的现代西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因为,毕竟,文学的理论基础不够,你想标新立异,仅靠薄弱的文字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韩寒最多是一个写作明星,如果他不努力,也迟早会被文学界淘汰。

他的近期作品“光荣日”,我没有读过,无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