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元院士工作的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实践室,他手指的是进行抗震实验的08奥运会羽毛球场馆模型

  汶川地震的搜救工作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全国人民的心为灾区楸紧。由于地震发生在学校上课时间,灾难中死伤的师生人数众多,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存有疑问:为什么学校楼房在地震面前如此脆弱?为此,记者走访了工程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周锡元院士,请他来解答相关的问题。

  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有三种原因

  周锡元院士介绍,分析地震常常有两个标准:一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震级,代表地震释放的总能量;另一个是烈度,代表地震产生的破坏力,因此设计建筑时,参考的指标是烈度。

如果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损毁,基本上有三种原因:

  一是没有按标准建造。我国70年代就有了相应的房屋抗震标准,唐山大地震及其后几经修改,现行的有2001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但有的建筑没有依照标准实行,设计不当,抗震性能差。

  二是地震超过预计强度。如汶川的房屋设计规范是7度,部分地区是6度,面对如此强的地震就较难抵御。

  三是工程质量不过关。建筑按照标准设计了,还需要严格地进行施工建设,否则抗震能力就会打折扣。

  校舍建筑抗震能力差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周院士表示,校舍抗震能力差,这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他为记者举了个例子——1933年,美国的长滩(LongBeach)发生地震,导致学校倒塌。所幸已是放学时间,没有什么学生伤亡。

  “我国学校的设计和建设,也是按标准走的,问题在于没有提高标准。”周锡元说,学校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

  一是房间大。躲到卫生间等场所是地震发生时的一条逃生原则,原因就在于空间狭小、有墙面支撑,墙的面积大抗震能力就强。但学校教室、活动室等场所空间都比较大,相对而言墙的面积就小。

  二是窗户大。教学需要良好的光线,采光使用大面积的窗户设计,相应地使得墙的面积大大缩减。

  三是走廊设计。一般学校都采用单面、外廊的走廊设计,多由柱子支撑,如果教室两边都是走廊,在纵向上一间教室就只有前后的两面墙抗震,两边柱子的作用则很弱。

  可考虑将学校建成紧急避难场所

  地震难以预测,往往发生在预期可能性小的地方,如国内唐山、台湾,国外日本神户,研究者尚未完全掌握其规律。而抗震标准每增加一度,成本普遍增加5%-10%,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将所有房屋标准都提高显然不现实。

  怎么样才能不花钱又抗震,是长久以来工程师们极力攻克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周锡元教授提出了他的思考,他建议:对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提高标准,加强抗震能力,赋予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这样在发生灾难的时候,学校可以放假,腾出来作为避难场所。而城市需要有避难地点。

  背景资料:周锡元院士简介

  周锡元,1938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抗震减灾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多个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建筑结构学报》、《地震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JournalofEarthquakeEngineering》等多种杂志编委;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地震工程概论》、《场地?地基?设计地震》、《抗震工程学》等;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及北京市和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多项,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生、博士后40余名。

  40余年来,周锡元院士致力于结构抗震、工程地震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的综合减灾研究,发展了考虑房屋空间工作特性的结构计算理论;开拓了随机地震力理论与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深化了场地条件对震害和地震动影响的研究;推动了城市地震小区划;发展了地震动参数和震害潜势的概率分析方法;推进了城市和区域的综合抗震防灾;促进了建筑结构隔震减震的研究与工程应用;长期参与地震区建设规范的制订与修编。现有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城市与工程抗震减灾;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设计地震;城市和区域综合减灾规划等。(